二胡曲
湖北省优秀农民诗人孔庆九诗词作品研讨文汇
--孔庆九先生《端午节随吟》读后
章 甫
今天,埠河诗联分会为农民诗人孔庆九先生举办作品研讨活动,我认为很有意义。我同孔先生久有神交,只是在今年9月才于熊平先生《茶墨坊》初次晤面。也就是这一天,我才知道,孔先生命途多舛,身世凄苦, 家运不幸。全家7口就有5人先后因病去世;他年过半百却依然行影相弔孑然一身;年少曾患有腿疾而久治不愈,至今尚行走不甚方便;因贫病交加,仅读了个初中肄业。家里就靠几亩薄田惨淡经营以维持温饱。 命运给他安排了许多荆棘和坎坷。但是,他没有俯首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斗志,用诗的光芒向厄运宣战, 他如同北宋诗人林逋梅妻鹤子那样,以书为妻、以诗为子,长年依偎于书的胸脯,徜佯于诗的亲昵之间。别看其貌不扬,他却是我们湖北省的优秀农民诗人。完全可以说,孔先生在物质生活上处于当今的下层,而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却登上了象牙塔。我们仅从他的诗作《端午节随吟》就可窥一斑。
孔庆九先生的《端午节随吟》,我读到了2首。其一,“刈蒿打酒买雄黄,独自家中过正阳。隔壁婆婆包棕子,与孙说着楚怀王。”其二,“角棕甜心裹豆沙‘,纤绳缠绕万千家。独携一卷寻幽境, 小坐芦溪听浪花。”两首小诗,不是以惊人之语取胜,而是以积极的思想境界和细腻的表现手法令人称道。现在,我们重点鉴赏其中的第二首。
孔先生创作第二首端午节随吟时,效仿了大诗人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的章法,并次其韵。为了有助于理解,这里不妨对李白的这首名篇作一简要的介绍。李白的原作也是一首绝句:“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公元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当时,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大肆清洗政敌。在动乱中,李白站错了队,跟错了领导,因而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即现在的贵州遵义一带。他从江西启程,溯长江而上,途经武昌时路遇郎中史钦,和这个相当于现在国务院部委司局长级的高官结伴同游黄鹤楼,并听到了悠长的笛声。沉甸甸的忧思与或远或近的听觉相碰撞产生了灵感,于是,一首历史的名篇应运而生。诗人用西汉才子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且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诗中的“黄鹤玉笛”、“五月落梅”等已成为后世文人赋诗填词所时常引用的经典名句。所幸的是,李白行至白帝城时,遇唐肃宗大赦天下,便中止了流放生涯,复沿长江东下江陵,于是又一历史名篇问世,就是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此刻,李白的心情再也不是“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感了,而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松愉悦心态。
显然,作为大诗人李白的忠实粉丝,孔庆九先生对李白的这一段曲折经历及其经典作品是了然于胸的。他学以致用,次韵仿作,脱口而出,即成一绝。”角棕甜心裹豆沙,纤绳缠绕万千家。“起句以棕子的形象和美味入诗,接着用缠绕角棕的细绳巧妙地把千家万户紧密联系,突出了端午节全社会的浓厚气氛。忽然,作者笔锋一转,”独携一卷寻幽境“,跌宕的起伏令人遐思。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举世闻名、万家共享的传统节日里,孔先生为什么不和家人一起分享角棕的美味而离群索居?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一个”独“字。这个”独“字曾在作者的另一首《端午节随吟》中出现过,”刈蒿打酒买雄黄,独自家中过正阳。“正阳就是端午的别名。现在的越南跟我们中国一样过端午节,他们称为正阳。把这两首诗作的”独“字同作者的不幸身世相联系,就不难理解了。孔先生是在诉说自身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感越是逢年过节就越沉重。那么,是在孤独中倒下还是在孤独中奋起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诗的结句中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小坐芦溪听浪花。“他孤独,但不自卑;他孤独,但不自暴自弃。他闹中取静,携手爱妻——书,并坐芦溪幽境谛听溪流浪花发出的美好声音。对小溪浪花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生活的浪花。这浪花不是恶浪也不是浊浪,它仿佛作者生活的长河里出现的微澜却也绽放出闪光的琼花。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诗何尚不是如此!所谓境界,我的理解,即是作者所立足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真情实感的高度融合。我个人认为,孔庆九先生长期处于孤独的环境中,但他勇于用诗的光芒向不幸宣战,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对生活的浪花是热爱的,他创作的诗词也是高境界的。我并非刻意拔高孔先生的诗作,就拿”小坐芦溪听浪花“与”江城五月落梅花“相比较,艺术水准难望项背,单从思想境界讲,应该互不逊色。
孔庆九先生创作《端午节随吟》时,学习和借鉴了李白名篇的写作手法。一是虚实相生。诗的形象思维,要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不可太彻。太彻则流于宋矣。”他不赞成像宋朝诗人那样写诗只有如实描绘而没有让人回味的余地。但又不能太虚。如水中月、镜中花,虚无缥缈,让人不着边际。写诗,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之路。李白在黄鹤楼上听吹笛的诗就运用了这种手法。诗的前三句都是实话实说,第四句“江城五月落梅花”则纯属虚构。因为梅花只能在冬季开放,而江城的五月已是暮春,梅花业已凋零。李白是因为获罪流放心情惆怅,此时此刻听到了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产生了联想,仿佛江城的五月如落满梅花的严冬那样寒冷。人们从诗人的联想中听到了他的弦外之音,李白的诗流露的是他对无辜受害的愤懑。孔先生端午诗的写作手法亦为虚实相生。起句实写,承句以写实结合通感,转句又回复写实,最后虚拟加通感结局。“小坐芦溪听浪花”就是一种虚构。孔先生的家乡在埠河镇的雷洲,据我了解,那里以前有过芦溪,但因沧海桑田早以不复存在,更没有流水浪花了。作者只是由于创作的需要,将存留在脑海里的旧物象移出,为表达现在的思想情感服务。“芦溪”与前句的“幽境”互为映衬,虚虚实实,恰到好处。二是通感。前面,我已提到了这一手法,这里,结合两首诗作予以具体的再分析。所谓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另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可称为“移觉”。一句话,就是对描述物象采用比喻或者夸张的时候将人们的感觉错位移用的写作方法。在诗人的笔下,看的可以听、听的可以吃等等,形错而实妙。如李白黄鹤楼上听吹笛的诗中,作者将听觉和视觉错位移用,明明是听到了《梅花落》的笛声,却偏要写成看到了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这样,由听觉移位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情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孔先生的端午诗亦运用了通感。”纤绳缠绕万千家“。本来用于缠绕角棕的细绳却缠绕了万千家,作者结合象征的手法,特别是把人们的视觉从角棕移位于社会,从而扩大了视野,增加了内涵,提升了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结句,通感更强。”小坐芦溪听浪花“,这一诗句所描述的物象原本是作者虚拟,”芦溪“和”浪花“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是作者根据需要所造之境。其中的浪花可听可看可触,但作者凝聚多种感觉,移位集中,只突出一个”听“字,听浪花回忆过去、听浪花诉说今天、听浪花展望未来,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意味深长。
就思想境界和表现手法而言,孔庆九先生这篇诗作是成功的。生动逼真的生活场景,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流淌的感情,三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妙手天成的感觉。诗人节日孤度,伤感却不消沉,无奈中自寻其趣,表现出一种人生的睿智。要说美中不足的是,诗作在语言的锤炼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口语入诗,很能引人入胜,但要做到平淡而不失文采。如袁枚所说:“淡而有味。”严羽的《沧浪诗话》也强调“作诗不贵用力,而贵有神韵。”其次,作为一名优秀诗人,作品应力求严谨,避免些小谬误。“纤绳缠绕万千家”的“纤”与"千“似有挤韵之嫌。但这不是大毛病,古代名家作诗有此问题者大有人在。总之,瑕不掩瑜,好的诗作是不怕吹毛求疵的。
综上所述,孔庆九先生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命运坎坷,但他不甘寂寞,为弘扬国粹,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其精神难能可贵。他在近代诗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所建树,是公安诗坛的一朵奇葩。他的成就又一次生动的说明,高手在民间。我今天对他的作品进行赏析也是我自身学习的机会,囿于水平,谬误在所难免,诚乞方家教正。需要说明的是,我选择鉴赏的作品和李白的名作有关联,这并不是有意把他们相提并论。我以为,尽管孔先生的作品优秀,但远远没能达到目前国内的高水平,就更不能说与李白比肩了。我们不能无底线地溢美甚至吹捧。不过,就唐诗宋词而言,作为一个梦,我们是完全可以追寻的。在这里,我忠诚地期望孔庆九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攀登,力争在国家诗坛占有一席之地。我也建议孔先生不要有去农民化的倾向,作品的题材应回归田园,始终保持农民的特色,永远成为农民的鼓吹者和代言人。先生的网名是半醉半醒,多少有点情绪化,我不揣冒昧,送先生一个笔名孔农,意思是诚望先生把孔夫子的文化和农民生活完美融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大放异彩。
最后,我以一首小诗结束发言:
三袁灵性贯荆沙,韵落寻常农友家。
田垄犁锄当纸笔,耕耘乡土种诗花。
谢谢大家!
阅读:4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