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圣柏:田埂上的咏叹调

二泉映月

湖北省优秀农民诗人孔庆九诗词作品研讨文汇


田埂上的咏叹调

——孔庆九《律绝精选集》赏读

梁圣柏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美篇”中邂逅了孔庆九先生的诗歌,一下子就被那恬静、闲适与悠远的意境所吸引,也被诗人的纯朴、真诚与旷达所打动。很久没有这种读诗的感觉了,一向“走马观花”的我,不禁一首一首地反复研读起来。在咀嚼与玩味中走进诗境,走进诗人的生活,走进歌者的内心,真有一种如饮甘泉,如沐清风的感觉。人总是好高骛远的,在获得审美体验与审美愉悦的同时,我不揣冒昧,进而试图去探究和总结作品中某些让读者特别着迷的特质,并与诸君分享如下:

一、别具慧眼,俯拾即诗

翻开作者的诗作,映入眼帘的有山溪、落日、田畴,也有城楼、闹市、霓虹;有牛铃、犁耙、麦穗,也有茶盏、棋子、钓竿;有抗疫的村官、辛勤的蜂农,也有陪考的家长、抛妻别子的农民工。当然,在他的笔下,更多的还是蜂蝶、田蛙、风筝、野菊、残荷。一言以蔽之,在作者的生活中无不可入诗。尽管他外出打工时,有“彻夜衾裯冷,吟诗以自嘲”的遭遇,侍弄庄稼时,有“一夜倾盆雨,知谁未入眠”的辛苦;但是,在他的诗歌里,让读者感受最多的,还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对命运遭际的坦然接受与自我救赎。劳作时,他有“一任东风入我怀”的快意;闲暇时,他有“闲敲棋子忘抬头”的痴迷;待客时,他有“静待高朋远道来”的欣喜;访友时,他有“亦学方言问土家”的调皮 。 欣赏作者的诗歌就是走进了山水田园之间,你会看到“青牛尖角立黄鹂”的奇景;你会听到“林稍雀尕啼”的清音;你会感受到“闲邀雅集茶汤热”的乡情。他终日劳作,生活清苦,但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懑不平。有的只是“扶犁犹自唱儿歌”的天真;“小坐芦溪听浪花”的悠然;“几番梦醒枉争先”的清醒;与“何畏前门染重霜”的旷达。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画家,总觉得作者具有极强的意象选取与组合能力:油菜、黄鹂、青牛,便是一幅耕耘图;芦花、小舟、钓竿便是一幅休憩图;黄酒、粽子、婆孙,便是一幅节庆图;山溪、竹影、落日便是一幅游赏图;竹篱、炊烟、茶盏便是一幅清谈图。他是真正田埂上的歌者,这些清新明丽的图画就是作者眼中的家乡,倾注了他无限的爱恋,也给了读者无限的向往。

二、语言清新,独抒性灵

在孔庆九先生的诗作 中,几乎没有生僻字,更没有诘屈聱牙的句子。写田园风光:“夕照山溪浅,风摇竹影斜。”“油菜花飞麦穗齐,青牛尖角立黄鹂。”如丹青高手,或简笔勾勒,或薄施粉彩,眼前便是一幅绝妙的田园风景画。写田间劳作:“手提木桶着胶鞋,一任东风入我怀”明白如话,却韵味深长。写家庭生活:“才尝滑藕嫩,又恋老汤浓”“父煮红苕饭,娘匀绿豆羹。”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馨流泻而出。写作诗索句“偶为措辞还急眼,时因佳句总搜肠。”苦吟中透出自嘲的俏皮,读到此处,不禁会心一笑,产生共鸣。写天伦之乐:“开门抱过乖孙子,转了餐厅复客厅。”近乎俚语的诗句,让狂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句子大多不事雕琢,脱口而出,平淡朴拙的语言反映了生活的本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 或许是公安人的缘故吧,作者在努力践行“三袁”“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之论,真正做到了“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袁宏道《序小修诗》)

三、手法多样,含蓄隽永

当今,是诗词大繁荣的时代,但真正可以称之为“诗”的作品实在太少。拾人牙慧,口号连篇,堆砌辞藻,卖弄炫技的东西总是充斥着我们的视听。所以,我读诗词,都是一目十行。可当我看到孔庆九先生的作品时,我的目光却停滞了。因为有些句子,可以让我反复玩味。咀嚼再三,仍余味无穷。正是这些句子让我产生了写一篇赏析文章的冲动。

让我惊讶的是:一个农民竟然把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运用得如此娴熟。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毕业考试前一天(孤雁入群格)》

放学归来晚,书包格外轻。

枝头知了息,篱畔夜光迎。

父煮红苕饭,娘匀绿豆羹。

阶矶条石上,弟数满天星。

毕业考试前一天,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临战前的高度紧张,二是临战前的高度放松。此诗写的应该是后者。“放学归来晚,书包格外轻”。放学了,明天即将考试,该努力的时候已经努力了,所以很坦然地漫步回家。连往日鼓鼓的书包也空了,这“空”的何止是书包呢?更是作者复习备考时心头的重重压力。作者要让自己彻底放松,以最佳的姿态投入明天的考试。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放松,而是宕开一笔,写知了没有了往日的喧闹,篱畔萤火隐隐闪现,父母亲为了犒劳他,给他准备着美食。静谧的夜晚、温馨的家庭氛围衬托出作者无比宁静的心境。最传神的是“阶矶条石上,弟数满天星”作者平日由于忙于学习,无心去关注弟弟,今晚,由于特别放松,才想起弟弟来。原来,童真未泯的弟弟在数着满天的星星。其实,弟弟无忧无虑的放空心态,正是作者此时此刻的写照。读作者这首诗时,我想起了汉乐府《陌上桑》这首诗,该篇写罗敷之美,却不从罗敷着笔,而是写“行者”“少年”“耕者”看到罗敷后的反应。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与《陌上桑》如出一辙。

由于作者深谙修辞之道,诗作中,妙语迭出。写站台惜别:“年味才随叮嘱远,情丝又被笛牵长。”年味随着亲人的临别叮嘱渐渐远去,对亲人的思念又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鸣响,而无限拉长。作者采用拟物的手法,将不可视的“情丝”形象化,表现了作者的无限深情。写高考落榜:“多少艄公摇断橹,几番梦醒枉争先。”采用借喻之法,以艄公喻考生,以橹断喻梦断,以逆水行舟喻及第之难,贴切之极。写涴米河月夜:“岸边柳举稍头月,又见双双划桨来”不说月上柳稍,而说柳举明月,想象奇特,构图生动。将岸柳拟人化,让它见证古老的传说又在现实中演绎。

四、百密一疏,瑕不掩瑜

我喜欢带着挑剔的眼光来读别人的作品,在读孔庆九先生的诗歌时,也是如此。现在挑出几根“小刺”,或许只是反映了我个人的好恶,权且与孔先生商榷吧。一是有些诗句不仅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作为诗歌还要注重声韵的和谐。例如在《毕业考试前一天》中“枝头知了息”“枝”“知”同音,在《田头即题》中“又见炊烟夕照蹊”“夕”“蹊”同音,读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悦耳。二是有些诗歌过于直白,缺乏委婉含蓄。例如《六月一日走近儿时村小学》。三是有的诗歌突然冒出个意象,缺乏前后照应。如《夕观魏家洲》中的“琴声”就是如此。管中之见,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梁圣柏 男,现年57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优秀教师,江陵县中小学诗联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返 回 目 录 




阅读: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