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湖北省优秀农民诗人孔庆九诗词作品研讨文汇
张祖国
我与孔庆九先生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学习格律诗词的,而今他已获得优秀农民诗人称号!而我呢?人还在门外徘徊,心还在篱边流浪呢,呵呵。今天有幸读到了孔庆九先生的诗集,又有幸列席了孔庆九诗词作品研讨会,感慨良多,受益良多。
初次拜读孔庆九先生的诗集,一缕清新、自然的爽气涤荡心襟。犹如“才尝滑藕嫩,又恋老汤浓。”(《陪县诗联老师藕乡会友(新韵)》)。一口气读完后,直呼过瘾,便不忍释卷。他的作品令人自然而然地再去反复咏颂,把玩品味,每每直到“鸡鸣惊晓梦,诸事可先抛。”(《工棚一夜(新韵)》)。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虔心读一篇作品,味同嚼蜡,诘屈聱牙,你还能一口气读完吗?你还能读到“鸡鸣惊晓梦”吗?诚然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能令人阅读达到如此境界的现代格律诗词的确不多,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眼高手低现象吧?
孔庆九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习作诗词也不过三年多时间,“犁耙耕种南山菊,何畏前门染重霜。”(《秋吟》)。诗句既真情流露而接地气,又不乏诗家之狷狂性情、于“一抹乡村姿色”中略见伟岸,使人读来毫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
埠河镇的魏家洲,可能是我们人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我也不止三番五次在那里看过日出、看过夕阳,但我任是没有找到什么特别的“诗和远方”。而孔庆九先生却独具慧眼,发现了不一样的美。他在《夕观魏家洲》中咏到:“残阳怯怯半含羞,不舍杨林与木楼。鹳鸟归来芦浪舞,琴声漫过一江舟。”用白描的手法平缓叙事,不着一字表露情感的跌宕。简单的二十八个字出自一个农人之笔,却又显得那么贴切自然,字字情深。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镜头回放了一遍又一遍,场景真实,情感自然。这就是一个新时代农人的诗情和柔情,而他的柔情又不同于围城中的那份情感。用熊平会长的话说,孔先生“生在田野,先遇春天。诗,半醉半醒,就那么平凡,那么简单,那么美好。有些缺憾,但被风一笑拿去。”而他却乐在诗乡种彩霞,“任他月满月如钩。”其劳作的艰辛与快乐全在诗里。
有诗家说,读诗要读魏晋南北朝和盛唐的优秀作品;品词要品北宋时期的优秀词章,方能去粗直叫嚣,于刚健中融秀逸空灵之语,略见诗词之特色,或激昂壮阔、或清新明快、或蕴藉沈郁、或婉约雅致。孔庆九先生在《过荆州九龙渊遥望关羽塑像有感》中吟到:“宾阳楼下九龙桥,几度繁荣几寂寥。人道关公神与勇,焉知两晋是何朝?” 咏物、咏史中见真我,情感不藏不掖,酣畅淋漓,尽显男儿侠骨柔肠。
孔庆九先生的作品,有别于其他诗家的作品,是其诗性扩张的灵气。他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在通感手法运用上,独到独特。最喜欢孔先生的一句诗:“年味才随叮嘱远,情丝又被笛牵长”。 既有现代散文的意蕴,又有近体诗词的凝练。那种豁达的胸襟跳跃于字里行间,颇具“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风韵。
孔庆九先生的作品以七绝见长。在一笔铺垫后,喷薄而不张扬,质朴而深沉。这都源于新农村生活的历练和提炼,也符合新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主流。平白无华和浅显的文字,在孔先生的编排组合下,亲切而动人情怀,深得七绝创作精髓。
孔庆九先生的作品可以说句句有典而又不见典,所以读起来不阻不涩,通达流畅。用散文诗的语言,化典于无形,化典于时代语言,清新中蕴含浓情,大气中有灵气支撑,笔收思悠长。深得“心中有典而不用一典,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 。 我不禁扪心自问,孔先生心中有典而不用,难道就不怕“过期作废”吗?
孔庆九先生习作格律诗是严谨的,基本上每首作品都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曼妙。我被他的作品感动而赞美和欣喜!祝愿他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圆梦的小康路上,词章荡漾追苏辛,“藉此风鸢飞起来。”祝愿他不辱程门,不亵柴门,迈开铿锵的步履,趁帆风正、词风旺,楚风清,走向诗和远方。
阅读:470次